把矛盾化解在“家门口”
厦门以同安“议理堂”为抓手,探索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
厦门日报讯 (记者 张珺 通讯员 叶昕)2023年,同安区某村的王家兄弟申请到一块宅基地,计划建设新房,却被同村的村民施家阻止。原因是施家认为这处宅基地的部分区域占了自己已故兄长的墓地,不能在上面盖新房。两家激烈争吵互不相让,还一度引发了肢体冲突。
派出所民警接到报案后协同调解员先行调解,组织双方家属到村里的“议理堂”进行面对面的劝导。调解员没有像在法庭一样,光讲法律术语,而是用闽南话讲起情理和肢体冲突可能给子女未来带来的负面影响。调解员娓娓道来,两家人渐渐平息下来,最终达成和解。
能达到案结事了人和,源于承办人用双方都能听懂的古训,消弭了两家人心中的隔阂。将民俗文化、传统伦理道德和现代司法理念相结合,突出自治、德治、法治融合的文化元素,厦门以同安“议理堂”为试点,深化改革创新,传承发展“枫桥经验”,探索出一条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新路子,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和效率,还凝聚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合力。
开辟纠纷化解高效通道
2019年底,“高山议理堂”在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设立,这个由区司法局联合法院、镇政府共同设立的机构集纠纷化解、普法宣传、道德评议为一体,成为高山上名副其实的“矛盾调处中心”。村民之间出现矛盾,首先想到的就是到“议理堂”来评理。
在这里,村调委会是支点,村民们各自陈述后,由村干部评理,镇街干部解读政策,司法局和法院负责讲法。“此举既满足了农村当事人以乡土习俗展开纠纷议事的需要,又在和风细雨中增强了农民的法律意识、规则意识,还有效地把民生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。”同安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要给村民评理,除了乡土民俗,客观公正是关键。为此,“议理堂”凝聚起民警、调解员、公证员、律师等力量,建立起四位一体的专业调解服务团队,并逐渐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在线调解、证据上传、协议签订和司法确认,让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能够得到快速解决。
用群众真正听得懂的语言来调解案件,成就了同安“议理堂”别具特色的“讲古”化讼解纷文化,也成为厦门司法品牌建设的一大亮点。随着这项试点工作的深入,“议理堂”的外延和内涵也在拓展。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如今,以“议理堂”为连接点,同安区探索将派出所“警民联调”、妇联“家和暖心驿站”心理辅导、法官线上线下“坐诊”、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调等对接纳入“议理堂”平台,创建高效解纷的通道。
2021年,同安全区推广“议理堂+公证调解”工作,推动形成“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综合协调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”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格局。
调解与普法并进
把矛盾难题化解在萌芽
在“议理堂”的框架下,群众明白了如何依规妥善处理民事权益关系,既减少了民事纠纷的发生,又能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,防止矛盾激化升级。
在闽南农副产品物流中心,围绕着果蔬运输批发的合同纠纷时有发生。“议理堂”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纠纷有着共性——供货方将大量果蔬运到批发市场后,收货方验货时以各种理由压价或者拒收,果蔬若无法尽快卖出,供货方往往要承担大量损失,矛盾在这个时候升级,而核心原因在于双方交易普遍存在口头或微信约定,对价格、交付条件等约定不明确。
调解员引用《民法典》合同编条款,向当事人阐明有关法律规定,引导当事人签订条款详尽的书面合同,经过调解加普法,该物流中心果蔬买卖合同纠纷逐年下降,从2021年的96起、2022年的73起降至2023年的30起。
据统计,同安区“议理堂”调解室正式运行以来,共对接各类矛盾纠纷17533件,其中民事纠纷4033件,调解成功4025件,调解成功率达99.8%。今年上半年,同安区共化解矛盾纠纷4993件,经“议理堂”驻所(队)调解室化解3386件,占比近68%。
“对于调解不成功的,我们引导当事人通过仲裁、行政判决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,实现了调解流程全闭环。”同安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