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阳修,幼敏悟过人,读书辄成诵阅读答案与翻译

admin|
37
欧阳修,幼敏悟过人,读书辄成诵。及冠,嶷然有声①.天资刚劲,见义勇为,虽机阱②在前,触发之不顾。放逐流离,至于再三,志气自若也。方贬夷陵时,曾叹曰:“以荒远小邑,且如此,天下固可知。”自尔,遇事不敢忽也。
凡历数郡,不见治迹,不求声誉,宽简③而不扰,故所至民便④之。或问:“为政宽简,而事不弛废,何也?”曰:“以纵为宽,以略为简,则政事弛废,而民受其弊。吾所谓宽者,不为苛急;简者,不为繁碎耳。”
(节选自《宋史•欧阳修传》)
【注】①嶷(yí)然有声: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。②机阱:陷阱。③宽简:宽松简易。④便:安逸、安适。
(1)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
①及冠 等到
②未尝及文章 曾经
(2)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
以荒远小邑,且如此,天下固可知
(3)结合选文内容,请你从“为人”和“治政”两方面评价欧阳修?

参考答案:
(1)①等到  ②曾经
(2)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,尚且如此,全国就可想而知了(翻译时注重“邑”和“尚”的意思,)
(3)为人围绕“爱读书、刚强、勇敢、有正义感”等写出一点即可;治政围绕“为民着想”谈.
母亲的教诲,自身的勤勉好学和天资聪明,生性刚直、见义勇为、临危不惧都是构成欧阳修最终成为人品超群文学家的重要因素.
欧阳修忘记自己得失,一心为民着想,终成其“乐其乐”的政治理想。

解答
(1)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.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,如通假字、词类活用、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;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.
①句意为:成年以后.及:等到;
②句意为:不曾写文章.尝:曾经.
(2)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.翻译时要忠于原文,不遗漏、不随意增减内容,译文要通畅.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,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,以直译为主,意译为辅.
句重点词语有:“邑”,县城;“固”,本来.句意为:)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,尚且如此,全国就可想而知了.
(3))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.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,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,找出相关的语句,概括即可.
母亲的教诲,自身的勤勉好学和天资聪明,生性刚直、见义勇为、临危不惧都是构成欧阳修最终成为人品超群文学家的重要因素.
欧阳修忘记自己得失,一心为民着想,终成其“乐其乐”的政治理想。

【参考译文】
欧阳修幼年时就聪敏过人,读书过目不忘.成年以后,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.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,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.他性格刚强,见义勇为,虽有弓弩陷坑在前,将一触即发,而他也会奋不顾身.因而前后几次被放逐流离,但志气还是如常不衰.在贬职夷陵县时,没有什么排遣,就取出旧日已办的案卷反复阅览,结果发现案中是非颠倒、违法曲断的错误比比皆是,于是他仰天长叹说:“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,尚且如此,全国就可想而知了.”从此以后,他遇事不敢疏忽不慎。
当文人求见欧阳修时,他跟他们谈话,从不涉及文章的事,只谈论官吏治事的问题.他认为好的文章只在滋益自身的思想,而政事的好坏则关系到群众的利益.凡他任职的几个郡,不显露治理事迹,不追求名声荣誉,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,因此所到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逸.有人问他:“为政宽简,而事情并不松弛失误,这是什么原因呢?”他说:“把放纵无度作为宽,把省略必要的东西作为简,那就使政事败坏,而且百姓也会受害.我所谓宽者,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,简者,是不做繁碎扰人的事罢了。”



相关阅读
1 张丞相“草”书阅读答案及翻译

张丞相草书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,当时流辈皆讥笑之,丞相自若也。一日得句,索笔疾书,满纸龙蛇飞动。使其侄录之。当波险处,侄惘然而止。执所书问曰:此何字?丞相熟视久之,亦

2 刘敞奉使契丹阅读答案

刘敞奉使契丹 刘敞①奉使契丹,素习知山川道径,契丹导之行,自古北口至柳河,回屈殆千里,欲夸示险远。敞质译人曰:自松亭趋柳河,甚径且易,不数日可抵中京,何为故道此?译

3 【甲】鱼,我所欲也【乙】真卿仕历元阅读答案解析与翻译

【甲】 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

4 昔吴起出遇故人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

【原文】 昔吴起出遇故人,而止之食。故人曰:诺,期返而食。起曰:待公而食。故人至暮不来,起不食待之。明日早,令人求故人,故人来,方与之食。起之不食以俟者,恐其自食其

5 【甲】赤壁【乙】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与翻译

【甲】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,自将磨洗认前朝。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。 【乙】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: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 ②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

6 【甲】景春曰:“公孙衍、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阅读答案与翻译

【甲】 景春曰:公孙衍、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?一怒而诸侯惧,安居而天下熄。 孟子曰:是焉得为大丈夫乎?子未学礼乎?丈夫之冠也,父命之;女子之嫁也,母命之,往送之门,戒之